20 世紀 70 年代末的黃金價格震撼了瑞士鐘錶業,並引發了重要的變化。隨著新石英技術的出現,黃金價格的飆升引發了腕錶設計、市場營銷和奢華觀念的範式轉變。金價從 1970 年的 35 美元飆升至 10 年後超過 800 美元。這是另一次巨大的危機。
2024 年 1 月 31 日
黃金危機 - 重新評估 1970 & 80 年代的腕錶設計
Marcus Siems @siemswatches
收藏家、作家、資料分析師
瑞士鐘錶業在 1970 和 1980 年代受到嚴重震盪...許多甚至大部分員工被解雇,製造商不得不倒閉,幾家百年老店不得不退出市場。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石英危機 - 廉價生產的高精度石英機芯的崛起威脅到了傳統機械製錶的核心[1-4]。
然而,機芯技術的突破很可能不是導致瑞士鐘錶業衰落和變遷的唯一因素*[4-6]。特別是 Manuel@PlusUltra_Ch最近發表的一篇博文,讓我意識到另一個重要的拼圖:黃金價格。
圖 1. 1968 年至 2000 年間黃金價格(每盎司)的歷史演變。資料來源 貿易經濟.
直到 1970 年,美國聯邦儲備局將黃金價格限制在每盎司 35 美元[5]。這意味著直到 1970 年,黃金價格的定價才引入了市場波動和投機。這導致了黃金價值的大幅飆升......高達 667 美元(最高交易日超過 840 美元)。在短短 10 年間,黃金價格暴漲超過 20 倍!
1) 換算為零售價格
讓我們來做一些簡單的計算,看看這個增幅對腕錶的最終價格意味著什麼...舉例來說,一枚配戴 President 手鏈的經典 Rolex Day-Date 18K 黃金腕錶,重量約為 120-130 克。大約是 2.5 盎司(75 克)純金[6]。1970 年的材料價值約為 87 美元......1980 年則增加至約 1,667 美元。在同一時期,1803 日曆星期腕錶的零售價從 1,850 美元(1973 年)升至 7,950 美元(1980 年)[7]。因此,黃金價格 (1973-80 年) 約增加了 8 倍,而零售價則「僅」增加了 4 倍。
在 1970 年代,與高級鐘錶搭配的景象越來越多 - 全 18K 金手鏈腕錶。照片 1970 年代百達翡麗 3588,來自 Goldammer 檔案庫.
換句話說,金價上漲已慢慢削減了這些錶款的利潤。就含金量而言,勞力士總統日曆款一直是價格較高的作品之一。1970 年的其他錶款「僅」以各自黃金價值的 3-4 倍出售[5]。在這裡,到了 70 年代中期,保證金基本上就沒有了。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勞力士是如何嘗試跟上這些發展的,以及這如何與他們的鋼表款的定價形成對比。在 1980 年左右,也就是黃金價格達到頂峰的時候,勞力士大幅提高了金表(甚至是雙色表)的零售價,大約是 1970 年代早期的 4 倍。另一方面,其各自的鋼款在 1980 年僅達到約 2 倍的水平。
圖 2. 主要勞力士型號的零售價相對於 1973 年的水平[7].您可以看到金表在 1978 年至 1980 年零售價調整期間的升幅最為顯著。顯示的參考是勞力士日曆 (1803X)+ YG)、Submariner 1680 精鋼和 18K YG,以及 Datejust 1601X 精鋼和雙色。資料來源 Minus4Plus6.
當我們直接比較精鋼錶款和金色錶款時,這種急劇的增長變得更加明顯。一枚 Submariner ref.1680 的價格約為 1973 年精鋼款式的 5 倍。1680 的 5 倍。七年後,相同款式的零售價格相差約 9.5 倍。
圖 3. 主要勞力士型號 - Submariner Date (上) 與 Datejust (下) - 精鋼與金/雙色之間的相對價格差異。 資料來源 Minus4Plus6.
即使是像 Datejust 系列這樣的雙色腕錶,也會出現類似情況。1973 年,一枚雙色 Datejust 1601X 的價格約為經典精鋼表款的 1.5 倍。到了 1980 年,這個比例增加到 2 倍以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大幅的黃金溢價一直維持到 1990 年代。
2) 重新定位
想像您是 1970 年代的鐘錶品牌主管。黃金等原材料的價格暴漲,而您卻不知道它的終點在哪裡......您會怎麼做?在不改善產品本身的情況下,將生產成本的增加1比1地讓利給客戶?可以說,當您的整個產業已經在與更便宜的產品(石英手錶)競爭時,要做到這一點是很艱難的。因此,您將目光投向替代產品。
1980 年代的 Cartier Santos Carree 精鋼與黃金...它是搖滾時代的優雅見證。圖片 Goldammer 檔案庫.
卡地亞(Cartier)可能是在這片驚濤駭浪的金色海洋中遊刃有餘的典範之一。La Maison 歷來只生產黃金 (或很少的鉑金) 錶,只有貴金屬,沒有其他。然而,他們在 1970 年代展現了卓越的先見之明,推出了「Le Must」系列以及後來的 Santos Carree 腕錶款式。
le Must de Cartier 系列於 1973 年推出各種飾品,之後在 1977 年推出 Tank Must[8-9]。這些作品的新奇之處在於使用鍍金**純銀錶殼,以節省材料成本,並讓更多人享受卡地亞風格的樂趣。設計與可用性的結合。
卡地亞為了適應日益高漲的黃金價格,並為產品組合帶來價格合理的奢華,主要採取了兩種途徑。而實際上,兩者都成為成功的典範。圖片 Goldammer 檔案庫.
另一方面,Cartier Santos Carree 是對 Cartier 第一款腕錶 Santos Dumont 的現代化全新演繹[10]。與 Tank Must 略有不同的是,卡地亞在 1978 年推出的 Santos Carree 是一款「奢華運動腕錶」。卡地亞在此採用精鋼錶框搭配 18K 金色裝飾,換句話說,這是一款雙色腕錶。
說到豪華運動類型......這基本上是大多數高端腕錶製造商為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而採用的角度。為什麼不呢?1970 年代初,太空時代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人們對精鋼和實用腕錶的慾望高漲,因此有機會改變豪華腕錶的敘述方向。
兩種迥然不同的方法,如何改變人們對奢華的觀感...一方面,大膽的 Audemars Piguet(左)擁抱精鋼就是比黃金好(譯文:「皇家橡樹讓黃金嫉妒得發綠」)。另一方面,IWC萬國錶(右)則強調堅固的特性,以功能性重新定義奢華(譯文:「[...]限量編號和生產[...]堅固、優雅和動感的獨家典範[...]」)。照片由 HIFI Archiv 提供。
行銷機制開始改變大眾的觀念,不再將黃金視為奢華的「黃金標準」。腕錶的銷售不再取決於其材質,而是這種材質的加工方式。真正的奢華似乎是適合各種生活方式的腕錶。
3) 製錶範式的轉變與我們對 1970 & 80 年代的看法
我希望每個人都能從這一切中了解到資源危機會如何影響整個行業。並不是每隻腕錶都是由 18K 實金製成,但當您失去這種材質作為中端奢華腕錶的基礎時,整個設計、系列和品牌都會開始分崩離析。此外,我們現在知道在 1980 年代以前生產的許多金表(及其表帶)都被熔化成黃金[6]。對製錶這種工藝來說,當產品的價值只淪為材質時,這可能是最糟糕的後果之一。
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黃金的陽光光澤,Artdeco 腕錶的設計就不一樣了。 照片 Goldammer 檔案庫.
這些發展確實對瑞士製錶業的設計格局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限制黃金的作用影響了鐘錶製造商對新錶款和新系列的構想。高昂的價格使得人們對奢侈品的看法,或者說是銷售策略,發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范式轉變,轉而傾向於鋼材。工藝、表面處理,尤其是設計和功能,都被放在了純粹的金光之上。至少這是故事的一部分:
圖 4. 1960-2000 年間雙色錶與鍍金錶的相對分布。資料來源 Chrono24.
另一個方向則是「卡地亞方式」:運用聰明的技巧,讓奢華與設計導向的腕錶看起來和以前一樣漂亮閃亮,但實際上卻用了更少的黃金****。在 1980 年代,鍍金和雙色腕錶的數量明顯激增,超過 20% 的腕錶都有這兩種選擇之一,創下歷史新高。要知道,人們仍然需要金(顏色)......只是不願意支付全價而已。
總而言之,,在 1970 年代末期,製造商發現他們處於一個極不穩定的市場中,而這種重要的資源對於奢侈品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基本上,以黃金為基礎的長期策略是不可能的。各品牌必須適應,以保持其在奢侈品市場的形象。將所有這些點放在一起,對我來說,這意味著石英技術在技術層面上挑戰了傳統的瑞士製錶業,而黃金價格也在設計上挑戰了傳統的瑞士製錶業。至於結果...我想我可以這樣說"80年代的製錶業就像90年代的音樂......我把它留在這裡。
* 從長遠來看,也許甚至不是塑造產業的最重要因素[4]?
** 此處,使用「Vermeil」方法進行電鍍[9]。
***Manuel @PlusUltra_Ch 還指出,一些製造商開始將手錶變得更小、更輕,以節省黃金。但我們必須等到他的第三部分才能獲得更多這方面的證據[6]。
+勞力士在 70 年代末將 Day-Date/Datejust 系列升級,換上新的機芯、水晶,並將 4 位數的指針改為 5 位數。
參考資料
[1] 四次革命第一部分:石英革命簡史;Joe Thompson,Hodinkee;[連結]
[2] 石英危機;Caitlyn Bazemore,Crown And Caliber;[連結]
[3] 石英危機並非產業衰退的唯一罪魁禍首;Fergus Nash,時代與潮流;[連結]
[4] 揭穿石英危機;Stephen Foskett,Europastar;[連結]
[5] 黃金與手錶第一部分 -#GoldPlusWatches;Manuel Knospe,PlusUltraCh;[連結]
[6] Gold & Watches Part 2;Manuel Knospe,PlusUltraCh;[連結]
[7] 勞力士價格演變; Minus4Plus6;[連結]
[8] Cartier Tank Must 的歷史;Liz Stinson,Hodinkee;[連結]
[9] Cartier Tank 的歷史導引課;Nick Ainge-Roy & Sam MacKinnon,Wynn And Thayne;[連結]
[10] Cartier Santos - 簡史;Tony Traina,Rescapement;[連結]
文字和圖形的所有權利均歸作者所有。
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