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我你喜歡小表,而不告訴我你喜歡小表:"我喜歡復古腕錶」。這裡的間接結論是,現代腕錶的尺寸遠大於中世紀腕錶。讓我們深入瞭解錶殼尺寸的定量歷史,並找出這一切與品牌和行銷的關係,以及我們是否可以從中學習到一些關於現今趨勢的知識。2020 年代腕錶尺寸分佈的驅動因素仍存在爭議。儘管如此,當我們在 10 年或更長的時間內回顧過去,我最樂觀的猜測仍將歸結於這一點:行銷!
2022 年 6 月 28 日
手錶何時開始變得這麼大?
Marcus Siems @siemswatches
收藏家、作家、資料分析師
我的動機用文字表達「為什麼」要寫某個話題並不容易,但這次是。簡單來說,就是「有人在YouTube 上要求我寫這篇文章」。稍微長一點的故事是,我總是覺得尺寸是一個設計上的細節,有點分裂了 觀眾。舉例來說,38mm 可以被視為 「太大 」或 「太小」,而這兩種觀點通常分別由古董或現代腕錶愛好者所提倡。但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分歧呢?因此我決定進行(量化)測試。
不告訴我你喜歡小表,就告訴我你喜歡小表:"我比較喜歡古董錶」。這裡的間接結論是,現代腕錶比中世紀腕錶大很多。但為什麼您對某些設計的偏好會附帶著錶殼直徑?
這個話題已經引起了一些討論。Mark Cho去年在紐約鐘錶學會發表了一篇演講,他認為現代男性甚至誤以為自己的手腕尺寸太小,因為手錶似乎越做越大[1]。
我們從哪裡開始......小而美的機械奇觀。照片 @goldammer.me
很難說是什麼驅使了這種趨勢。尺寸是男性氣概*的象徵嗎?是否因為某些品牌如沛納海(Panerai)奉行 「越大越好 」的生活方式,因而大受歡迎?又或者是技術上的需要[2-3]**?
無論是什麼原因,大型腕錶在現代腕錶界已被廣泛接受。但這是否僅限於現代鐘錶,還是我們實際上看到歷史上的尺寸也各不相同?讓我們仔細看看還有哪些因素可能會影響腕錶尺寸以及 20 世紀的趨勢。
您覺得它看起來太小了嗎?我不覺得它看起來太小。照片 @goldammer.me
在我們進一步研究這些數字之前,讓我們先來瞭解一下腕錶尺寸的歷史背景。眾所周知,在腕錶之前是懷錶。這些腕錶的尺寸從 20mm 到 50mm 不等。1904 年,當 Alberto Santos Dumont 向他的朋友 Louis Cartier 訂購了第一款男裝腕錶時,一切都改變了,這款腕錶被命名為 Cartier Santos[3-6]。
在早期,腕錶的直徑很少超過 30mm[3]。在早期,真正的目的是將腕錶變小。想想看,腕錶是從相對較大的懷錶傳承下來的。為了讓您的品牌與眾不同,製造商開始了一場軍備競賽,不僅要打造更好的產品,還要把產品做得更小。從一開始,錶殼和腕錶的尺寸就是我們稱之為腕錶的機械奇跡優化的象徵。
在 1930/40 年代,腕錶仍必須相當小巧。然而,自動腕錶增加了小型化的難度,因為自動盤仍然必須大到足以橫跨主發條。圖片 @goldammer.me
尺寸作為技術優勢的界定因素,實際上可能是一個核心動機。如果我們再往前看 1950 年代和 60 年代,工具腕錶就是下一個新興趨勢。工具錶的實用性對錶殼的構造有一定的限制。不過,在我們妄自菲薄之前,讓我們仔細看看資料[7-8]。
在下面的圖表中,頂行以 「熱圖 」的形式顯示所有腕錶和年份的概況。一年內較常見的尺寸較亮,較不常見的較暗。下方顯示不同腕錶類型(軍表、運動腕錶、潛水腕錶、計時腕錶、正裝腕錶和正裝休閒腕錶)每年的平均尺寸以及平均值。
圖一.1940 - 2010 年手錶尺寸的歷史分佈。頂部以 「熱圖 」的形式顯示所有腕錶和年份的概況。在某一年中較常見的尺寸較亮,較不常見的較暗。下圖顯示不同腕錶類型(軍用、運動、潛水、計時、正裝和正裝休閒腕錶)每年的平均尺寸以及平均值。
但這裡有很多資訊需要消化。我想在接下來的小節中描述我們所看到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我們可以從案例直徑這樣簡單的量測得知許多關於歷史的資訊。
1) 並非所有直徑都是一樣的
我們確實看到,在過去 80 年左右的時間裡,一般來說,機殼尺寸的平均值有上升的趨勢。但有趣的一點是,這種增加並不是在所有可能的直徑等級中逐漸發生的。有幾種錶殼直徑似乎是常態,即 34 公釐、35 公釐、36 公釐和 40 公釐。所有這些都在不同時期達到高峰;分別在 1950 年代末、1940 年代中期、1980 年代和 20 世紀末期。
36mm (準確來說是 35.5mm)是許多人的甜蜜點,就像這款 Heuer Carrera 3648 黃金腕錶一樣,完全符合 1960 年代末的風格。圖片 @goldammer.me
37mm 至 39mm 的錶殼直徑在整個 20 世紀基本上都是過時的,儘管它們介於兩種最常見直徑之間。這說明了某些原型腕錶已經為錶殼的大小設定了標準,如果您願意的話,這是一種非官方的規範。
2) 工具錶只需更大
我之前已經建議過,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彩色的。工具腕錶往往比較正式的腕錶要大,這是有原因的。如果您希望潛水腕錶的防水深度達到 100 公尺、200 公尺,甚至 300 公尺以上,您就必須讓腕錶和錶殼更堅固。墊片需要安裝,錶殼結構需要調整,您想要的防水深度越深,您就越需要加固腕錶。此外,清晰度(即錶盤直徑)也是另一個因素。
如果你想深入瞭解,你的手腕上需要一些嚴肅的金屬。圖片 @goldammer.me
同樣地,計時碼錶也需要稍微大一些,因為它們需要裝載更多的功能,包括複雜功能和附屬錶盤。然而,無法用功能性來解釋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計時碼錶(以及潛水腕錶)本身的尺寸仍在不斷增加。
3) 超越複雜性 - 太空時代
從 1960 年代中期到 1970 年代末期,我們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趨勢。計時碼錶和潛水錶的尺寸大幅增加 - 總共增加約 5 公釐,達到 1950 年代的水平。而到了 1980 年代初,它們的尺寸又下降了 ~3mm。這是我們得到的第一個證據,證明時尚其實可以成為錶殼外型的驅動力。不是實用性,也不是科技感。
時髦、厚重......1970 年代的工具腕錶特別堅固耐用,就像這款配備熊貓錶盤的豪雅計時碼錶。圖片 @goldammer.me
有趣的是,1970 年代是錶殼設計的自由時代。各家品牌都在進行更多的實驗[9],人們也開始嚮往具有膽識魅力的計時碼錶[10]。因此,追求堅固耐用的產品似乎與時代非常吻合。
4) 並非所有腕錶都在變大
由於這個故事是關於大型腕錶,我們很容易忘記小型腕錶。從歷史上來看,最小的腕錶一直都是正裝腕錶,也就是穿著西裝時放在袖口下的腕錶。有趣的是,當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都在追求越來越大的腕錶時,正裝腕錶的尺寸實際上卻一直在輕微縮減,直到 1960 年代末期才定格在 32mm 到 33mm 之間。
世界仍算OK/小的地方...服裝腕錶仍然相對較小。然而,有一些小技巧可以透過比例讓它們顯得更大 - 例如,這裡的錶盤直徑被完全拉長,而錶圈幾乎只是後來才想到的。圖片 @goldammer.me
最經典的設計原型似乎也是最不受時尚和趨勢影響的 - 至少當我們考慮到錶殼尺寸時是如此。不過這也不是太令人驚訝,因為正裝腕錶的設計也是要相當簡約。如果您的腕錶只有 25mm 的純計時機芯,為什麼還要給您的腕錶配上 44mm 的錶殼呢?
5) 我嘗試的結論
如果我們結合目前收集到的所有資訊,就可以發現手錶尺寸不僅在過去幾年持續增加,其實自上世紀中葉就開始增加。到目前為止,幾乎每一次的顛簸、每一次的分佈變化其實都可以用...嗯...行銷來解釋。
在最早期,最好的腕錶是具有相同功能但所需空間越來越少的腕錶。為了打造最小的機械奇跡,這是科技奇跡的展示。
尺寸永遠是相對的,它不僅僅關乎直徑。表耳可以增加 「感知 」尺寸,就像這款美麗的腕錶一樣。圖片 @goldammer.me
這種趨勢一直持續到 1950 年代,手錶開始具有新的功能。當時出現了潛水腕錶、運動腕錶和運動計時混合腕錶。這些腕錶適用於惡劣的環境 - 賽道、遊艇、珠穆朗瑪峰探險和海底。為了承受最嚴峻的環境,腕錶不僅要堅固耐用,還要看起來強大有力。
這一切在 1970 年代的太空探索和日常冒險時期達到高峰。在休閒潛水、航空旅行和賽車等領域,這些品牌都超越了必要的堅固性。
它的深度等級為 200 公尺,但看起來仍然很優雅,是一款超級混血兒。圖片 @goldammer.me
回顧過去,詮釋所有這些因素是件好事。現在看來是有道理的,但 2020 年代腕錶尺寸分佈的真正驅動因素仍有待商榷。儘管如此,當我們在 10 年或更長的時間內回顧過去,我的最佳猜測仍然是歸結到一件事:行銷!這不是必要性的問題,而是認知和技巧的問題。讓我們面對現實吧,8 天的電力儲備並不是您真正「需要」的東西,但廣告雜誌仍然告訴您擁有它是一件很棒的事。
* 我強烈反對 「男性氣概 」這一點。女裝腕錶已不再是嬌小的專利。例如 Cartier 的標誌性錶款仍然相當小巧,但男裝錶款也是如此。此外,大多數最暢銷的時尚風格女表(Fossil、Michael Kors 等)都在 40mm 以上的範圍內 - 這並非典型腕錶愛好者所追求的,而是一般人可能感興趣的。
** 有趣的是,如今更長的動力儲存也越來越受歡迎。然而,您不可能簡單地讓腕錶運行更長時間。為了保持準確的走時和上鏈,您需要升級您的主發條筒(容納手錶動力來源/主發條的部分)或甚至增加一個秒針。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會增加機芯尺寸,進而增加錶殼尺寸。
參考資料
[1]理想的腕錶尺寸:A Curious Case of Misperception and Missed Opportunity; Mark Cho, Horological Society New York;
[2]長動力儲存;Watch Wiki;
https://www.watch-wiki.net/long_power_reserve
[3]Gent's Watch Sizes (Why Size is Irrelevant);Michal Kolwas,WahaWatches;
https://wahawatches.com/gents-watch-sizes-why-size-is-irrelevant/
[4]簡史:卡地亞山度士;許瑋,革命;
https://revolutionwatch.com/brief-history-cartier-santos/
[5]Cartier Santos:A Brief History; Tony, Rescapement;
https://www.rescapement.com/blog/cartier-santos-a-brief-history
[6]腕錶的歷史;Manuel Luetgens,WatchMaster;
https://www.watchmaster.com/en/journal/stories-en/the-history-of-the-wristwatch
[7]~50,000 腕錶來自 Chrono24,於 2020 年 11 月29日和 2022 年 1 月6日提取;德國卡爾斯魯厄;
[8]如何成為鐘錶分析師;Marcus Siems,Goldammer Vintage
https://goldammer.me/blogs/articles/watch-analyst-guide
[9]The Modern History of Watch Case Making; Marcus Siems, Goldammer Vintage
https://goldammer.me/blogs/articles/watch-case-guide
[10]計時碼錶的黃金時代 - 表殼設計;Marcus Siems,Goldammer Vintage
https://goldammer.me/blogs/articles/chronograph-case-design
文字和圖形的所有權利均歸作者所有。
3 評論
非常好的文章!我個人偏好較大的錶殼尺寸,我想主要是因為我捨棄了古董錶,原因有很多:需要經常使用製錶師的服務、前任錶主提供的拙劣服務、為滿足市場需求而製造的 Frankenstein 腕錶,等等,不勝枚舉。在我已經相當長的人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涉獵機械時計,我相信時尚是推動錶殼尺寸增減的因素。1980 年代末期,當我在加拿大向當時同時代理百年靈腕錶的代理商購買 AP 萬年曆腕錶時,我才意識到腕錶會受到當前流行趨勢的影響。在購買了經典的 AP dress 萬年曆腕錶之後,我無法忘記一款可愛的 18K 金 Chronomat 藍色錶盤腕錶,它是我突然想要擁有的勞力士 Datejust 錶款的絕佳替代品。40 年後,百年靈仍然是我喜歡購買的品牌。我甚至喜歡某些現今收藏家或愛好者厭惡的款式!
勞力士戴托納 (Rolex Daytona) 可能是當今最受追捧的腕錶,但任何有收藏腕錶經驗的人都知道,多年來,經銷商除非以高達四折的超低價出售,否則無法將腕錶送人。我記得這款腕錶開始受到意大利男士的青睞,他們穿著合身的雙排扣西服,腳上踏著粗糙的 Timberland 登山靴,再配上白色錶盤的 Daytona,使整個造型更為時尚,而黑色錶盤的款式則顯得不夠瀟灑!我的一些腕錶收藏家朋友曾開玩笑說,一旦腕錶在義大利售出,一隻白色錶盤的 Daytona 全套腕錶就可以支付一個像樣的歐洲假期。驕傲的義大利男人自然會收藏沛納海腕錶,我認識一位廚師,他擁有超過 20 隻沛納海腕錶,在沛納海品牌大受歡迎的時候,他和他的成年兒子分享這些腕錶。
我對於那些戴著最小的腕錶的人沒有任何意見,我的問題是,為什麼這些人對於那些喜歡戴較大錶殼腕錶的人有如此大的意見?那是在 9/11 之後,全球大流行之前,我和我太太在紐約唐人街的一家小點心餐廳吃午餐時,隔壁桌醉醺醺的男士評論我手腕上的 「時鐘」,那是一只 48mm 的 Navitimer 1461 年曆表,笑死我了。我注意到他和他的丈夫都戴著可愛的 Cartier Tank 腕錶,比我太太的中型 Ballon Bleu 腕錶還小。這讓我想起我曾看過的一篇文章,文章中提到對時尚有敏銳觸覺的同性戀男性正在採購體積較小的古董表,作為對當時好萊塢流行的一種時尚反動,以及對某些受歡迎的男性動作演員手腕上佩戴大型腕錶的一種反動。
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完全活在泡沫中,但我仍然只會佩戴和購買那些能帶給我而非批評我的人喜悅的腕錶!
Jerry Hom
嘿,Matt,謝謝你的意見。可辨識性絕對是一個因素......我自己也在想,當這個問題出現時,是否會促使人們更傾向於潛水/飛行員腕錶呢?
厚度是另一個因素。我大致上同意直徑只是其中之一,表耳與表耳之間的距離以及厚度都會影響手腕的整體體驗,我個人覺得尤其是厚度對觸覺的影響最大。在這些問題上收集一些意見,而不是單純計算數字,或許是有意義的👌。
文章不錯。我不知道這些對討論有什麼影響,但我想它們可能是相關的:
由於年輕人依賴手機等設備來計時,佩戴機械腕錶的年齡可能會增加。對於 59 歲的我來說,閱讀腕錶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甚至連日期複雜功能都不再需要!(但我每天都要看月相!)大表更容易閱讀。
還有機芯的供應量。隨著各家公司生產更多的機芯,我猜這也會造成一些影響。
最後。注意厚度。越來越失控了!我的 Speed Master 約有 1.5 公分厚!這簡直太瘋狂了!我很想看到一篇關於手錶厚度的文章,就像您寫的這篇關於直徑的文章一樣。
發表評論